用科学书写气候人生
来源:本站 作者:京弘气象技术(江苏)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7-5-23 9:11:08 浏览量:3149导语:气象泛指发生在大气中的风雨雷电温压湿等不断变化的天气物理现象。短期天气变化是指一周内逐日天气的变化,长期天气变化即短期气候变化是指月季年平均气象要素的年际变化,长期气候变化指数年至数十年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预报方法主要有数理统计、动力模式和物理统计。前两个方法对气候事件的预报能力较弱,物理统计预报方法要依赖于前兆物理因子的强弱以及对多学科前兆物理因子的科学集成技术,而且物理统计预报结果对预报员的依赖性较强,所以不同预报员往往对同一预报对象会做出不同预报结果。随着气候变暖,灾害性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影响也越来越大。为了减轻气候可能带来的巨大损失,世界各国均对气象保障的要求更为紧迫、尤其对气候预报的期望也越来越高,这也意味着气候预报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我国的气象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与有志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陈菊英研究员就是气候预报领域中的杰出代表。
宝剑锋从磨砺出
陈菊英研究员是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原武进县新桥乡)马鞍桥陈家塘人,1965年从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央气象台工作,曾担任长期预报组副组长,主持长期天气预报业务服务和科研工作。1989年调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一直担任气候异常变化特别是强暴雨洪水的预测方法研究课题组组长。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她始终坚守理论研究和业务应用紧密结合,为报效国家和人民而努力拼搏,刻苦攻关和不断创新。曾先后兼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汛期服务专家组”负责人、中国气象局“重大天气气候过程联合服务专家组”专家和副组长、中国科协一届和二届《减轻自然灾害白皮书》专家组专家和第六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会副理事长,也兼任过山西省、吉林省、湖北省的有关洪水和气候变化预测方法研究课题的技术顾问。
做学术报告
陈菊英已经在气候服务和研究岗位上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在洪旱灾害的评估和预测预报方面拥有系列性创新成果和丰富的技术经验,对我国的防灾减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她强调多的就是:“我能拥有现在的成就,都依赖于党和国家的培养。”1949年江南解放,解放军逐村动员穷孩子也要去上学,她才有了上学机会。然而因父亲的英年早逝,让她不得不中止学业,用稚嫩的肩膀挑起家庭重担。后来又在政府的帮助下才得以重进校门。少年时代的苦难往往会成为人生中宝贵的财富。陈菊英少年时代白天奔忙于校园与田间,晚上刻苦学习,艰辛而贫困的生活磨练着她,让她养成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性格。1960年她考入了南京大学气象系高层大气物理专业,后来因为国家在困难时期调整教学计划,将高层大气物理专业转为气候专业。从此奠定了她气候人生的理论和专业基础。
成果成功来自艰辛
陈菊英一直奋斗在气候变化预测预报业务服务和研究一线,一直在上至天文下至陆地海洋的浩瀚大数据中探索影响区域性气候变化的前兆因子和预测预报方法。她在理论研究和预报实绩方面均取得了一连串令人瞩目的重要成就,为我国气候学的实际应用和气候成因的理论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陈菊英承担和主持完成了5个国家和8个部门委托1个协作2个自选课题,取得了丰富的理论结合实际应用的研究成果。在本局“七五”重点项目中,陈菊英主持完成了《北半球中高纬度阻塞高压的定义及其影响》课题研究任务,经过对1951-1989年期间456张大气环流图的反复研究,确定了北半球中高纬阻高的定义和强度指数计算公式。她在本课题研究中揭示了北半球中高纬阻塞形势对中国冷暖和旱涝的影响关系。
在国家项目85-913-02课题中,陈菊英担任副组长,她的研究成果有《厄尔尼诺事件的历史气候特征及其对天体物理周期的响应》、《近500多年华北和长江中下游两区域旱涝分布规律及其特征对比研究》和《未来50年中国区域旱涝预测物理方法和结果》以三篇论文形式发表在1996年出版的《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著作中。
在‘九五\\\’重中之重的预研究项目中,陈菊英承担和主持完成了第四课题研究任务,由她主编和气象出版社出版的《短期气候变化成因和预测物理方法研究》著作,在1996年通过专家组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课题在经费少、难度大、工作量大的条件下,很好地完成了原合同目标,得到了若干对短期气候预测具有重要意义的规律,并初步取得了良好的实际预报效果\\\’。该研究成果和著作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她排名一),与项目组其他成果一起获得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国家“九五”重中之重项目中,陈菊英承担和主持完成了子专题96-908-04-04-01任务,其研究成果技术报告是《近50年来ENSO的冷暖事件评定及其对中国夏季雨型的滞后效应》和有关计算程序软件。同时她还帮其他组完成和撰写了《1954-1996年黄淮海河长江四大流域全年各月降水和旱涝的分型及其分布特征的诊断分析》成果技术报告。
在国家“973”项目中,陈菊英作为课题组副组长,在G1998040908课题中,她主持完成了《欧亚夏季阻高短期变动的机理及对暴雨的影响》课题任务,得到了《长江流域强暴雨系统的时空分布类型、长江梅雨锋对乌山阻高逐日变化的响应、阻高和副高对江淮流域强暴雨过程的共同影响》等对致灾性强暴雨预报有应用价值的成果。
陈菊英在承担和主持完成部门委托的8个研究项目中,取得了大批对长江、海河、新安江等大江大河大型水库的月季年降水量有实际预报应用价值的技术成果。并获得了天津市人民政府、海河水利委员会、原华东电力管理局、浙江省电力工业局、吉林省科技委等部门颁发的科技进步一等奖(3个)、二等奖(1个)和三等奖(3个)。
丹心如炬报春晖
气候预报是国内外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的研究课题。因此在这个领域工作的陈菊英有大量开发性工作要做,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她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为提高我国气候预测准确率、为帮助我国气象事业的进步提供了重要有力支持。1978年,她一次当全国汛期预报主班就成功报准了江淮流域汛期少雨干旱,取得了优异的预报实绩。从那时起,她始终坚持理论研究和预报业务紧密结合,后来又成功预报了1981年7月四川盆地洪涝、1982年淮河流域汛期洪涝和2007年大洪水、1985年东北地区夏季洪涝、1991年夏季江淮地区大水、1995年和1996年长江大水、1996年海河流域大洪水、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1999年太湖洪水等20多次的大旱大涝事件。
对于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陈菊英早在1998年1月25日,就在中国气象局小型专家组讨论会发表了:“今年长江流域可能有类似1954年的特大洪水发生,建议及早发重大天气气候预报报告”的准确预报。“国家减灾办公室”为此专门召开了两次小型“98自然灾害的预测和研讨会”,她又在会上作了有关“长江流域98大洪水的预测和”专题报告,她也在全国汛期预报会和其他重大天气会商会上一直坚持这个预报,为我国的防灾减灾做出了重大贡献!她也因此被评为“98全国科技界抗洪抢险先进个人”和再次被中央国家机关评为“巾帼建功标兵”。
她还十分注重理论研究,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撰写出版专著和著作5部,撰写“课题研究成果技术报告”12册。她撰写的专著及著作和研究成果技术报告共计200多万字。
其中,陈菊英拼搏十年的创新性成果专著《中国旱涝的分析和长期预报研究》1991年在农业出版社精装出版后,1992年获得了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通过原国家科技委(SSTCC)专家组的评审,被确认为具有广泛性、科学性、成熟性,列入了国家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并在当年6月SSTCC成果公报上得到高度评价。
她的专著《海滦河流域汛期旱涝规律成因和预测研究》也获得了专家们和流域内广大用户的高评,1993年获得了海河水利委员会颁发的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0年,她的代表性新专著《中国旱涝的机理分析和长期预报技术研究》和老专著《中国旱涝的分析和长期预报研究》修订版在气象出版社出版,系统地揭示了1951年至2010年中国25个区域月季年降水的气候变化规律特征,论述了气候变化的多种成因与机理,解剖和阐述了她在多年的理论研究与业务预报紧密结合中研制成的海河、长江、新安江、台湾等十个区域性的旱涝预报物理模型的预报功能及其研制技术,其意义与影响十分深远。
从2013年开始,陈菊英承担和主持完成了上海气候中心承担的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中的一个课题《长江下游汛期大过程降水的预测物理模型研究》,对长江下游及其分区的近65年大5天(等)滑动过程降水量的时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天文、厄尔尼诺和气温的综合响应关系进行了研究,该成果对2015年和2016年发生在长江下游的汛期强降水事件也做出了比较成功的预测。她说:“气候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对气候变化的预测技术方法也要不断地创新,才能对不断出现的异常气候事件的预测取得更多的成功。”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高的需求,她的创新性研究也在继续进行之中,她始终要为祖国和人民的气候预报事业做贡献!
-
气候预测
[2023-08-14]
相信大家对于气候是比较关注的话,天气预报相信大家也是会经常去看的
Read More +
-
初夏小心脾胃受损
[2023-06-15]
很多人在夏天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胃肠道问题
Read More +